
譯者注:本文原發(fā)表自SB Nation,作者是Reese Kunz,文中數據均截至原文發(fā)稿前(當地時間11月15日),文中觀點與譯者及平臺無關。
雖然我們認可多諾萬·克林根嘗試為球隊拉開進攻空間的做法,但開拓者隊的這位大個子,本應展現出更符合他身體條件的統(tǒng)治力——要知道,他身高2.18米(7英尺2英寸)、體重127公斤(280磅)。
克林根是全聯盟身形最龐大的球員之一。他在防守端很懂得利用這份優(yōu)勢:無論是協(xié)防封堵對手突破路線,還是站在籃下干擾上籃,都能為開拓者構建起頂級的籃下保護。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進攻端的表現上,他卻沒能延續(xù)防守端的出色狀態(tài),其在進攻端的作用從最初的 “無關緊要”,正一步步逐漸下滑,甚至慢慢淪為了球隊在進攻端的負擔。
本賽季,克林根場均能拿到8.2分、8.9個籃板、1.2次助攻和1.5次蓋帽。不過在外線投射這一環(huán)節(jié),他的表現卻明顯不盡如人意:三分球命中率僅為 19.4%,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場均 2.8 次的三分球出手次數,從開拓者隊的戰(zhàn)術需求、以及他自身 “內線巨獸” 的技術特點來看,本身就存在爭議。總體來說,他的數據比新秀賽季有提升,可結合球隊對他的期待,我們原本以為他能在第二個賽季實現更大的突破。
克林根忽視了自己最大的優(yōu)勢
開拓者在休賽期買斷了上賽季的首發(fā)中鋒德安德烈·艾頓,這一操作直接為克林根增加戲份掃清了障礙??肆指救艘苍谛葙惼谙铝斯Ψ?,通過系統(tǒng)訓練大幅提升體能,就是為了在更長的出場時間里保持狀態(tài)。從球隊規(guī)劃來看,優(yōu)先培養(yǎng)這位未來核心中鋒是正確的。但我們不得不客觀地指出,克林根在當前的比賽過程中,明顯缺乏應有的身體對抗性和進攻侵略性,而這一關鍵特點,和之前的艾頓幾乎如出一轍。
作為開拓者的內線防守支柱,他場均僅能搶到4.8個防守籃板——這樣的表現,和他2.18米的身高、127公斤的體重嚴重不匹配。不過更讓人擔心的是他的進攻端:對手球隊之所以敢放空他在外線,其實是看穿了他外線效率低、內線侵略性不足的問題,才敢把防守重心放在其他球員身上。
在對陣新奧爾良鵜鶘隊的比賽中,克林根面對身高2.06米(6英尺9英寸)的新秀德里克·奎因,本可以利用身高優(yōu)勢抓住錯位機會沖擊籃下,可他最終沒能做到。整個賽季至今,克林根和開拓者都在主打外線主導的策略,所以類似 “面對小個子對手卻不利用身高優(yōu)勢” 的情況,在本賽季的多場比賽中始終都是如此。
這里需要把握好平衡:克林根才21歲,還有足夠的時間拓展進攻技能,未來或許能成為進攻端的“下一個布魯克·洛佩斯”。我們欣賞他嘗試外線的自信,但目前這種打法確實影響了開拓者的進攻效率——而這一點,或許也是球隊臨時主教練斯普利特在接替比盧普斯擔任主帥職位之后,選擇大力推行更靈活、更側重外線投射的小球陣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格蘭特或阿夫迪亞能提供更可靠的拉開空間效果,那為什么還要讓克林根留在五外陣容里?要知道,讓克林根上場的核心目的,就是利用他的身高和身體優(yōu)勢在內線建立優(yōu)勢??僧斔麩o法統(tǒng)治禁區(qū)時,他的弱點——移動慢、外線防守差、空間貢獻不足等——就會蓋過他的價值。如果他繼續(xù)在防守籃板上掙扎,還執(zhí)著于外線投籃,開拓者倒不如換上更適合這個角色的球員。
從球隊未來的規(guī)劃和重建方向來看,克林根仍然是開拓者隊明確認定的未來首發(fā)中鋒人選,也是球隊在第7順位選中的超值新秀,但他絕不能成為下一個艾頓。開拓者當初買斷艾頓,付出了不小的薪資代價,可不是為了看著這位身體條件更出色的替代者,走上艾頓的老路,成為下一個像艾頓那樣在進攻端缺乏主動性和侵略性、難以扛起內線進攻重任的球員。
好消息是,克林根還有足夠時間打磨外線技術。但就現在而言,他必須把重心放在掌控禁區(qū)、利用身高錯位上。當年他在康涅狄格大學,就是靠這種打法幫助球隊連續(xù)兩次贏下NCAA全國冠軍——而這,正是開拓者現在最需要他展現的樣子。